Java通过引入字节码和JVM机制,提供了强大的跨平台能力,理解Java的类加载机制是深入Java开发的必要条件,也是个面试考察热点。
今天我要问你的问题是,请介绍类加载过程,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?
一般来说,我们把Java的类加载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:加载、链接、初始化,具体行为在Java虚拟机规范里有非常详细的定义。
首先是加载阶段(Loading),它是Java将字节码数据从不同的数据源读取到JVM中,并映射为JVM认可的数据结构(Class对象),这里的数据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形态,如jar文件、class文件,甚至是网络数据源等;如果输入数据不是ClassFile的结构,则会抛出ClassFormatError。
加载阶段是用户参与的阶段,我们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,去实现自己的类加载过程。
第二阶段是链接(Linking),这是核心的步骤,简单说是把原始的类定义信息平滑地转化入JVM运行的过程中。这里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步骤:
验证(Verification),这是虚拟机安全的重要保障,JVM需要核验字节信息是符合Java虚拟机规范的,否则就被认为是VerifyError,这样就防止了恶意信息或者不合规的信息危害JVM的运行,验证阶段有可能触发更多class的加载。
准备(Preparation),创建类或接口中的静态变量,并初始化静态变量的初始值。但这里的“初始化”和下面的显式初始化阶段是有区别的,侧重点在于分配所需要的内存空间,不会去执行更进一步的JVM指令。
解析(Resolution),在这一步会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(symbolic reference)替换为直接引用。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,详细介绍了类、接口、方法和字段等各个方面的解析。
最后是初始化阶段(initialization),这一步真正去执行类初始化的代码逻辑,包括静态字段赋值的动作,以及执行类定义中的静态初始化块内的逻辑,编译器在编译阶段就会把这部分逻辑整理好,父类型的初始化逻辑优先于当前类型的逻辑。
再来谈谈双亲委派模型,简单说就是当类加载器(Class-Loader)试图加载某个类型的时候,除非父加载器找不到相应类型,否则尽量将这个任务代理给当前加载器的父加载器去做。使用委派模型的目的是避免重复加载Java类型。
今天的问题是关于JVM类加载方面的基础问题,我前面给出的回答参考了Java虚拟机规范中的主要条款。如果你在面试中回答这个问题,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举例说明。
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延伸问题,准备阶段谈到静态变量,那么对于常量和不同静态变量有什么区别?
需要明确的是,没有人能够精确的理解和记忆所有信息,如果碰到这种问题,有直接答案当然最好;没有的话,就说说自己的思路。
我们定义下面这样的类型,分别提供了普通静态变量、静态常量,常量又考虑到原始类型和引用类型可能有区别。
public class CLPreparation {
public static int a = 100;
public static final int INT_CONSTANT = 1000;
public static final Integer INTEGER_CONSTANT = Integer.valueOf(10000);
}
编译并反编译一下:
Javac CLPreparation.java
Javap –v CLPreparation.class
可以在字节码中看到这样的额外初始化逻辑:
0: bipush 100
2: putstatic #2 // Field a:I
5: sipush 10000
8: invokestatic #3 // Method java/lang/Integer.valueOf:(I)Ljava/lang/Integer;
11: putstatic #4 // Field INTEGER_CONSTANT:Ljava/lang/Integer;
这能让我们更清楚,普通原始类型静态变量和引用类型(即使是常量),是需要额外调用putstatic等JVM指令的,这些是在显式初始化阶段执行,而不是准备阶段调用;而原始类型常量,则不需要这样的步骤。
关于类加载过程的更多细节,有非常多的优秀资料进行介绍,你可以参考大名鼎鼎的《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》,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籍。我的建议是不要仅看教程,最好能够想出代码实例去验证自己对某个方面的理解和判断,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,还能够在未来的应用开发中使用到。
其实,类加载机制的范围实在太大,我从开发和部署的不同角度,各选取了一个典型扩展问题供你参考:
如果要真正理解双亲委派模型,需要理解Java中类加载器的架构和职责,至少要懂具体有哪些内建的类加载器,这些是我上面的回答里没有提到的;以及如何自定义类加载器?
从应用角度,解决某些类加载问题,例如我的Java程序启动较慢,有没有办法尽量减小Java类加载的开销?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在Java 9中,Jigsaw项目为Java提供了原生的模块化支持,内建的类加载器结构和机制发生了明显变化。我会对此进行讲解,希望能够避免一些未来升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。
首先,从架构角度,一起来看看Java 8以前各种类加载器的结构,下面是三种Oracle JDK内建的类加载器。
对于做底层开发的工程师,有的时候可能不得不去试图修改JDK的基础代码,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核心类库,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行参数。
# 指定新的bootclasspath,替换java.*包的内部实现
java -Xbootclasspath:<your_boot_classpath> your_App
# a意味着append,将指定目录添加到bootclasspath后面
java -Xbootclasspath/a:<your_dir> your_App
# p意味着prepend,将指定目录添加到bootclasspath前面
java -Xbootclasspath/p:<your_dir> your_App
用法其实很易懂,例如,使用最常见的 “/p”,既然是前置,就有机会替换个别基础类的实现。
我们一般可以使用下面方法获取父加载器,但是在通常的JDK/JRE实现中,扩展类加载器getParent()都只能返回null。
public final ClassLoader getParent()
java -Djava.ext.dirs=your_ext_dir HelloWorld
java -Djava.system.class.loader=com.yourcorp.YourClassLoader HelloWorld
如果我们指定了这个参数,JDK内建的应用类加载器就会成为定制加载器的父亲,这种方式通常用在类似需要改变双亲委派模式的场景。
具体请参考下图:
至于前面被问到的双亲委派模型,参考这个结构图更容易理解。试想,如果不同类加载器都自己加载需要的某个类型,那么就会出现多次重复加载,完全是种浪费。
通常类加载机制有三个基本特征:
双亲委派模型。但不是所有类加载都遵守这个模型,有的时候,启动类加载器所加载的类型,是可能要加载用户代码的,比如JDK内部的ServiceProvider/ServiceLoader机制,用户可以在标准API框架上,提供自己的实现,JDK也需要提供些默认的参考实现。 例如,Java 中JNDI、JDBC、文件系统、Cipher等很多方面,都是利用的这种机制,这种情况就不会用双亲委派模型去加载,而是利用所谓的上下文加载器。
可见性,子类加载器可以访问父加载器加载的类型,但是反过来是不允许的,不然,因为缺少必要的隔离,我们就没有办法利用类加载器去实现容器的逻辑。
单一性,由于父加载器的类型对于子加载器是可见的,所以父加载器中加载过的类型,就不会在子加载器中重复加载。但是注意,类加载器“邻居”间,同一类型仍然可以被加载多次,因为互相并不可见。
在JDK 9中,由于Jigsaw项目引入了Java平台模块化系统(JPMS),Java SE的源代码被划分为一系列模块。
类加载器,类文件容器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我这里总结一下:
首先,确认要修改的类文件已经编译好,并按照对应模块(假设是java.base)结构存放, 然后,给模块打补丁:
java --patch-module java.base=your_patch yourApp
扩展类加载器被重命名为平台类加载器(Platform Class-Loader),而且extension机制则被移除。也就意味着,如果我们指定java.ext.dirs环境变量,或者lib/ext目录存在,JVM将直接返回错误!建议解决办法就是将其放入classpath里。
部分不需要AllPermission的Java基础模块,被降级到平台类加载器中,相应的权限也被更精细粒度地限制起来。
rt.jar和tools.jar同样是被移除了!JDK的核心类库以及相关资源,被存储在jimage文件中,并通过新的JRT文件系统访问,而不是原有的JAR文件系统。虽然看起来很惊人,但幸好对于大部分软件的兼容性影响,其实是有限的,更直接地影响是IDE等软件,通常只要升级到新版本就可以了。
增加了Layer的抽象, JVM启动默认创建BootLayer,开发者也可以自己去定义和实例化Layer,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类似容器一般的逻辑抽象。
结合了Layer,目前的JVM内部结构就变成了下面的层次,内建类加载器都在BootLayer中,其他Layer内部有自定义的类加载器,不同版本模块可以同时工作在不同的Layer。
谈到类加载器,绕不过的一个话题是自定义类加载器,常见的场景有:
实现类似进程内隔离,类加载器实际上用作不同的命名空间,以提供类似容器、模块化的效果。例如,两个模块依赖于某个类库的不同版本,如果分别被不同的容器加载,就可以互不干扰。这个方面的集大成者是Java EE和OSGI、JPMS等框架。
应用需要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类定义信息,例如网络数据源,而不是本地文件系统。
或者是需要自己操纵字节码,动态修改或者生成类型。
我们可以总体上简单理解自定义类加载过程:
通过指定名称,找到其二进制实现,这里往往就是自定义类加载器会“定制”的部分,例如,在特定数据源根据名字获取字节码,或者修改或生成字节码。
然后,创建Class对象,并完成类加载过程。二进制信息到Class对象的转换,通常就依赖defineClass,我们无需自己实现,它是final方法。有了Class对象,后续完成加载过程就顺理成章了。
具体实现我建议参考这个用例。
我在专栏第1讲中,就提到了由于字节码是平台无关抽象,而不是机器码,所以Java需要类加载和解释、编译,这些都导致Java启动变慢。谈了这么多类加载,有没有什么通用办法,不需要代码和其他工作量,就可以降低类加载的开销呢?
这个,可以有。
在第1讲中提到的AOT,相当于直接编译成机器码,降低的其实主要是解释和编译开销。但是其目前还是个试验特性,支持的平台也有限,比如,JDK 9仅支持Linux x64,所以局限性太大,先暂且不谈。
还有就是较少人知道的AppCDS(Application Class-Data Sharing),CDS在Java 5中被引进,但仅限于Bootstrap Class-loader,在8u40中实现了AppCDS,支持其他的类加载器,在目前2018年初发布的JDK 10中已经开源。
简单来说,AppCDS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是:
首先,JVM将类信息加载, 解析成为元数据,并根据是否需要修改,将其分类为Read-Only部分和Read-Write部分。然后,将这些元数据直接存储在文件系统中,作为所谓的Shared Archive。命令很简单:
Java -Xshare:dump -XX:+UseAppCDS -XX:SharedArchiveFile=<jsa> \
-XX:SharedClassListFile=<classlist> -XX:SharedArchiveConfigFile=<config_file>
第二,在应用程序启动时,指定归档文件,并开启AppCDS。
Java -Xshare:on -XX:+UseAppCDS -XX:SharedArchiveFile=<jsa> yourApp
通过上面的命令,JVM会通过内存映射技术,直接映射到相应的地址空间,免除了类加载、解析等各种开销。
AppCDS改善启动速度非常明显,传统的Java EE应用,一般可以提高20%~30%以上;实验中使用Spark KMeans负载,20个slave,可以提高11%的启动速度。
与此同时,降低内存footprint,因为同一环境的Java进程间可以共享部分数据结构。前面谈到的两个实验,平均可以减少10%以上的内存消耗。
当然,也不是没有局限性,如果恰好大量使用了运行时动态类加载,它的帮助就有限了。
今天我梳理了一下类加载的过程,并针对Java新版中类加载机制发生的变化,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,最后介绍了一个改善类加载速度的特性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关于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你做到心中有数了吗?今天的思考题是,谈谈什么是Jar Hell问题?你有遇到过类似情况吗,如何解决呢?
请你在留言区写写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,我会选出经过认真思考的留言,送给你一份学习奖励礼券,欢迎你与我一起讨论。
你的朋友是不是也在准备面试呢?你可以“请朋友读”,把今天的题目分享给好友,或许你能帮到他。